戍守边境半个多世纪
行走在国境线上的“夫妻岗哨”
魏德友是山东沂水人,1983年6月入党。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守边。之后,他从老家接来妻子,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我要一直守下去,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当退休的魏德友说出这句话时,他已在广袤荒凉的边境地区戍守半个多世纪。昔日的同伴陆续离开,边防派出所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草原上的牧民也搬到条件更好的定居点。可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一家人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在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有一个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在这里已经住了50多年。作伴的,是他们的100多只羊。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他们俩是行走在国境线上的“夫妻岗哨”。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护边员的作用至关重要。老魏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老魏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
50多年守边生涯,魏德友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守边守了快一辈子,魏德友总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他说,守边是工作和职责,守着守着就习惯了,就一直干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每天带着“三件宝”牧羊巡边
在地窝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
戍边的日子,魏德友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土屋孤零零矗立在草原上,屋子里没有通上电,功率不大的太阳能发电机只能支持简单照明。夫妇俩一辈子吃自己种的菜,米面需要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的盐碱水。
魏德友和老伴前半辈子就住在地窝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后来,边防连刚好在拆土平房,拆出来不少土块和木头,官兵利用空闲时间给他盖了一个像样的住处。
戍边的生活,也是常人难以想象。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没有国歌,也没有观众,他的每个动作却一丝不苟。
升完旗,魏德友便揣上老伴蒸的馍,带上他的“三件宝”:一个军用旧水壶、一个收音机,一副用了三十多年的军用望远镜,出门牧羊巡边了。收音机只能收听3个频道,但对魏德友来说,这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这么多年来已经用坏了50台收音机。
50多年的守边生涯,魏德友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每天步行10个小时、10公里以上,看边境线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在春秋两季,牧民转场过来后,草原上33处放牧点的牲畜达上万头(只)。为防止人畜越境,魏德友一刻都不敢放松。
为了守边,他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坚持巡逻,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守边,他几次遭人恶意报复,一次就损失几百只羊。
两个女儿回到身边
接过父母戍边的责任
塔城军分区某边防团额敏河边防连、塔城公安边防支队吉也克边防派出所,经常接到魏德友通报边境线上的可疑信息,以前是骑马来报,现在有了手机。
50多年来,额敏河边防连连长、指导员换了一任又一任,坚守的魏德友,从战士口中的“魏哥”变成了“魏叔”。很多人问过老魏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坚守无人区这么久?
“既然当初我是来屯垦戍边的,就要坚持到底。我们走了,谁来帮着边防战士一起看着这里?”
在子女的记忆里,从上学到毕业,孩子们都是大的带小的、自己照顾自己完成学业。每次放假,他们手牵着手,徒步往十几公里外的家走。年幼时孩子责怪父母不心疼他们,长大后渐渐懂得了父母孤守在萨尔布拉克放羊,不仅是为了守住生活来源,更是不忘初心、守着他们最热爱的土地。
在老魏看来,他不觉得这里苦。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子女劝父母回乡养老,但执拗的魏德友说什么也不肯。后来,子女又在团场买了房子,但老两口一天也没有去住过。
老魏说,人老了,特别容易想起过去的事,也很怀念老家。当年,父亲过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因为大雪封路,报丧的信一个多月后才到他的手上。等他看到的时候,父亲已经安葬。他对着山东方向嚎啕大哭一场,这也是这些年来自己最大的遗憾。
为了能照顾到父母,两个女儿又回到父母身边,接过父母戍边的责任。为国守边,代代相传,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早已内化为魏德友一家人的品质。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33号环球金融中心6L 邮编:116011 电话:0411-83729593 传真:0411-83729593 备案号:辽ICP备12001767号-1 版权所有:@ 2010- DLJ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连金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