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评论 机构 信用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服务 > 金融风采 > 企业名家 > 正文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石说,他下一步探险任务是去航海、环球航海,登山暂时告一段落。
  去年5月22日,王石从南坡登顶珠峰,从而进入了从珠峰北坡和南坡都成功登顶的登山者行列。同时,他也创下国内最年长登顶者纪录。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登山行动,不仅是他勇于自我挑战、寻求精神超越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自己灵魂的又一次洗礼。

面对死亡

 从1998年到现在,玉珠峰、章子峰、乞利马扎罗、北美洲麦金利、哈巴雪山、珠穆朗玛峰、阿空加瓜峰、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查亚峰、马纳斯鲁峰,都被王石一次次跨越和征服。

一次攀登,就是一次面对死亡的过程。

记者: 王总,您好,谢谢您接受腾讯大辽财经《商业人生》访谈。你的新书《灵魂的台阶》刚刚出版了,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王石: 我写的是2008年前登山的事,书写的是对我感受最深的事情。另外,突然一想,我登山也有10多年了。 我是从1998年开始登山的,到2008年正好10年,也很想写本书。实际上,下山之后差不多半年时间,这本书的初稿就出来了。但正好2009年的年初、2008年年底,我又去了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回来以后对耶路撒冷的印象特别强烈。 转而就写那本书《徘徊的灵魂》,实际上这本书先出的。之后,到了2010年,登完珠峰完成之后,这本书才出来。《灵魂的台阶》实际上差不多酝酿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记者: 登山很容易产生危险,您又是知名的企业家,存在一种悖论。就是您身上有责任,同时您还有这项爱好,对这种矛盾你是怎么看的?
王石: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甚至质问我,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你这样去登山,万一出了问题,对你的股民负责?不负责? 像这样的质问。我认为,不仅仅是作为董事长的责任,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就是你要对父母负责任。换句话说,你去登山,本身对父母就不负责任。再往下深究,你是有家室的人,有家庭、有妻子、有小孩,这就不仅仅是老人的问题,是不是对妻子、孩子也不负责任?再来讲,朋友之间也替你担惊受怕,是不是你对他们也不负责任?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实际上归根到底来讲,按照负责的话,除了朝九晚五,按时上班、下班之外,什么都不能做。这个逻辑再推下去,就没法推了,越推越保守,越推越可怕。我们再回到原点来讲,还是作为人的一个个性,生命首先是对自己负责。
关于责任

在王石看来,“登山既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延长;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

很有哲理性,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悟,就是那种处在特别环境中转瞬即逝的感悟。像著名极地探险家南森曾经说的那样:灵魂拯救不是来自于喧嚣文明中心、而来自于孤独寂寞之处。

记者: 对自己生命负责是什么呢?
王石: 你要做你想做的事情,觉得这一生无所遗憾,就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不能说为了孩子怎么样、为了母亲怎么样、为了股东怎么样,最后遗憾了。遗憾也没有用。 所以首先作为一个个体,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对企业负责的是非常清楚的:我是不是尽了责?是不是尽了职?我已经尽责尽职、自己能支配时间,就做我想做的事。 我喜欢探险。如果说当董事长就不能探险,那我宁可不当董事长。因为,我创建企业就是一种探险,从某种意义上成功了,正因为成功,才给我创造了想做其他探险的空间。 所以从这个逻辑来讲,恰好这种探险是我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觉得更充实,才觉得我的成功很值得。在探险当中,我的体会反过来,又进一步带动企业往前走,让企业也带有一种探险往前走。到现在看来,当然,如果出了事,一切都无从谈起,问题是没出事。我只能说, 我是在探险,我对我自己负责,我对企业也是负责的。
记者: 在《灵魂的台阶》中看到,你登山过程中看到很多登山者的尸体,那么,会产生恐惧感吗?在你们登山过程当中,这种恐惧感是时时刻刻都在的吗?
王石: 应该是几种情况。如果恐惧时时刻刻都在的话,可能会半途而废,可能下次就不登了。面对死亡,实际上对这个课题来讲,你如不登山,也会死。你如不登山会发现,很多危险也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所以才有抑郁症,才觉得活得不值得。 登山当中,所面临的环境更极端一些,危险可能性更大一些,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一些。比如说,环境很恶劣,你很难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会不会起不来了?明天登山是不是冰崩、雪崩,可能就离开人世了?这个极端环境,更让你直面死亡而已。
记者: 遇到这种极端的情况多吗?
王石: 当然会遇到一些场景,会让你心怦怦跳,让你马上感到恐惧。比如,路上遇到了登山者的遗骸就在你前面,摆在那里。你又听到,在哪儿、哪儿,刚遇难了4个。你路过就看着墓地在那里,有出生年月,甚至会发现很多人比你小得多。 比如,这次登希夏邦马,在那里我们给北大山鹰社5个遇难的山友竖纪念碑,做了块灵牌。在灵牌上,会发现他们的出生年月,只有一个是70年代末出生的,4个全是80后。我是1951年出生的,当然了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觉。按年龄,按人生经历,那牌子其中一块应该是我的,不是他们的,但却是他们的。

王石认为,人生的追求就是死而无憾,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另外,还要有一个把握自己的能力,不能登顶也要登顶的时候,往往最后付出的代价就是生命。

换句话说,要量力而行。

记者: 通过登山,再回到现实当中,是不是把一些东西都看淡了?
王石: 应该恰恰相反,下来了更珍惜。无论是对所经历的事、经历的人,还是对生命本身的态度。从第一个层面来讲:从经历的事情来讲,登山是非常恶劣的环境。我们现在的社 会,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阶层,是物质过剩时代,什么东西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说,你住宾馆商务间,一般会给你摆一盆鲜花,有水果盘。你觉得很理所当然,我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会不会在你住的宾馆给了你水果,你感觉水果真好,会不会?不会。因为现在水果也都便宜,很鲜艳。但是你进了山,这个天气非常恶劣,在帐篷里,这时候山友从他的羽绒袋里掏个苹果给你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珍惜,感到友情了。 所以从山上下来之后,对待这些东西,也就是原来你熟视无睹的东西,你感觉到很亲切、感到很珍惜。就是通过登山恶劣的环境,更珍惜现在的文明,更珍惜现在物质带来的东西。 第二,从某种意义上讲,怕死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如体检后,突然说某人得癌症了。马上五雷轰顶、紧张了,感觉马上离开人世,这时候才感觉到死亡的急迫。 但是在登山当中,每次进山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你怎么样面对?这时候才珍惜,觉得生命是很脆弱的,生命是很可贵的,更珍惜每一天。不是看淡,是更尊重、更珍惜。
记者: 登山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人是半途下撤了,很遗憾的,登顶的只是一部分人。登山,是以登顶与否论英雄吗?
王石: 登山像做任何事情一样,当然带有一定的难度,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像8000多米的山峰,不是每个人想登,每个人都能登顶的。 据我所知,登顶珠峰未果,次数最高纪录的人,是登了七次也没到顶。这次我们到了尼泊尔,从南坡登山,一共是18个人,可是只上去了12个。其中有一个从日本来的老太太,70岁了,她这次是第五次攀登了,但还没有登顶。 带来另外一个话题,登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登顶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是不是不登顶就失败了?第二会看到个别人登顶峰了,但是没能下来。就是在下来途中,遇难了。这就带来一个话题,如果以登顶为目标,这样七次没登上顶峰,那还登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个目标,不能实现但是一直在做,这种执着是非常可贵的。 另外,登山者是不是一定要登顶?这些能连续五次、七次还在登的,至少还活着的人,虽然没登顶,但是还在尝试做登顶的梦想和行动。如果他(她)说,我的人生追求就是这个,那这当然是很圆满的,追求就是死而无憾。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想。显然就有一个把握,就是你这种能力,不能登顶也要登顶的时候,往往最后付出的代价就是生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非常佩服四次、五次、七次,没有登顶还在登顶的人,因为他(她)们还活着,把梦想还在付诸行动当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登顶不容易,但既将登顶的时候,放弃更不容易。比如说2003年的时候,我们7个人登山,有3个人是没能登顶,其中有两个人在8300米、就要冲顶的时候,放弃了。但是这两位放弃的人,分别在2005年、2007年登上珠峰峰顶了。所以,从人生的道路来讲,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一次失败不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这是更多登山者得到的启示。
我佩服中国军人

王石说,他创建企业就是一种探险,从某种意义上成功了,正因为成功才给他创造了想做其他探险的空间。“所以从这个逻辑来讲,恰好这种探险是我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觉得更充实,才觉得我的成功很值得。同时,在探险当中,我的体会反过来,又进一步带动企业往前走,让企业也带有一种探险,往前走”。

记者: 王总是军人出身,我看你的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简-斯马茨,他是你崇拜对象吗?
王石: 他应该是军事理论家,崇拜他,还说不上。我崇拜的军人,应该是美国的巴顿将军。他有句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标准,不是看站在顶峰的高度,而是从顶峰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这个我是很佩服的。但是作为军事家来讲,当然我更佩服中国的军人,像古代的军事家孙子,像现代战争的军事家国民党的军人孙立人、共产党的元帅林彪,我都是非常佩服。
记者: 之前,王总说过,希望中国最后一栋商业住宅是由万科来盖的,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理解你这句话呢?
王石: 万科是专业化公司,专门从事专业化业务。现在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专门从事专业化,做房地产和住宅开发,当然市场非常好。但是,总有一天,市场会有不好的时候,总会有一天饱和的时候,所以我们这个团队, 有一些想法,看能不能在市场很好的时候,我们要开辟一些其他的行业?中国大城市住宅开发总有一天会饱和,但我要回答,最后一套住宅是万科盖的。实际上要表示,我们要专注、做专业化、心无二用,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最好。
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您下一步探险的计划是什么?
王石: 我下一步打算去航海、环球航海,登山暂时告一段落。
记者: 祝您航海成功。谢谢你,王总。
王石: 不客气。
后记

“王总,我看了《灵魂的台阶》,不错。”

“你觉得汪建怎么样?那个女的登山家王静怎么样?”

“汪建医学造诣很深,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在中西医方面都有研究。王静挺了不起的,一直在坚持,不放弃!”

“那你问吧。你问啥,我答啥!”

王石真是个办事认真的人,幸亏我看了,不然就糗大了。

王石在逐渐远离媒体。很多同行说,约访王石太难了。而且也有报道,王石曾说过,万科以后对外发言人是总经理郁亮,不是他了。

之前,也访问过王石。我的感觉,和冯仑描述的几乎一样。冯仑认为,王石是那种符合君子三变的人,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人,也就是看起来很严厉、正经,打起交道来,却是十分人性、通情达理那种人。

而且王石越来越神了,感觉你做什么事情,他瞄一眼,就知道大概了,真是“俨然”。

由于我答对了王石的问题,他破例回答了我问的关于房地产和万科的事情。要知道,王石最近几年在公开场合是从不提有关房价问题的,他的腾讯微博和博客,只是说些花花草草、小猫小狗,一些看似闲情逸致的东西。

曲向东说,王石越来越像人文学者了。我看,王石越来越像哲学家了。

登山时,他总会带着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尔特尔的《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有空就翻看一下。他说,这本书他已经读了三遍,还认真地进行了批注。

德国神学家卡斯培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以及张晓梅的《旧约笔记》、何兆武的《经典七日谈》,都是王石比较喜欢的书。

王石就是这个习惯,人走到哪,书拿到哪。登山时候也不例外,在休息的时候,很多人会出去走走、玩玩,想去邀请他,是很困难的。王石就会一头钻进帐篷,任凭任何人叫,都不会跟随,他要专注和保持体力。同时,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文/张沉)

转载来源:腾讯大辽网财经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33号环球金融中心6L
邮编:116011 电话:0411-83729593 传真:0411-83729593
备案号:辽ICP备12001767号-1
版权所有:@ 2010- DLJ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连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