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
基准利率首先要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有广泛的市场参与性,能够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次他要是一个传导性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联度强,影响大,最后它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便于控制。
世界上最著名的基准利率有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金融市场发展的桎梏之一。中国货币市场目前存在两个影响较大的利率指标: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和1年期央票利率。然而由于各种缺陷,两者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
中国基准利率历史进程
在1986年,国务院允许工农中建四大行,作为“专业银行”可以相互拆借资金,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决定。随后,于1990年又明确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在1996年,央行规定,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市场有人称其为Chibor。在当年的6月,央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在这十年里,管理层致力于推动拆借市场的发展,同时摸索着拆借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基准利率诞生的第二步则体现在债券市场利率的逐步放开。也是在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
次年的6月,央行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确定。回头来看,这些措施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
第三步则是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放开。早在1987年,央行开始允许商业银行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在过去十年间,央行对这一幅度作过几次或下或上的调整。
在2004年,央行作出更大的举措,即“贷款利率放开上限,存款利率守住下限”。央行规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则为2.3倍。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保持不变,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第四步则是央行推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于基准利率的选择,此前有多种建议,比如国债利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等。但央行明确表示,今后将培育Shibor作为基准利率。
相关资料
英美基准利率情况
所谓联邦基准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最主要是指隔夜拆借利率。它不仅直接反映货币市场最短期的价格变化,是美国经济最敏感的利率,也是美联储的政策性利率指标。
在作出加息或减息的政策决定后,美联储通常并不直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本身,而是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直接进入金融市场买卖政府债券,调解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规模,影响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从而使金融机构相互借贷时的实际利率向预定的利率目标水平靠拢。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是商业银行从英格兰银行进行回购融资时的最低利率。英格兰银行主要通过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干预货币市场,控制短期资金利率,尤其是1个月期和3个月期的市场利率。
LIBOR是目前国际间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市场基准利率之一。它是英国银行家协会根据其选定的银行在伦敦市场报出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取样并平均计算成为指标利率,该指针利率在每个营业日都会对外公布。LIBOR的走势主要取决于各国的货币政策。